培育資料
審視召叫
福音召叫
方濟人被召叫成為福音人,耶穌和他的話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3-24)。在我們方濟會的旅程上,耶穌是核心: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因為……恩寵和真理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若1:16-17)。
按在俗會的會規:「身為聖父愛的恩賜的基督,是到達天父的道路,是聖神要引我們進入的真理,是他要來豐富地賜給我們的生命。」(第4條)
這事如何發生?耶穌透過聖經向我們發言,在我們犯罪時寬恕我們,在我們軟弱及負重時臨在於我們,在我們愚蠢時提醒我們,挑戰相反福音的假設,邀請我們到與他共融的寧靜地點,在我們口渴時賜予生命的活水,賜給我們聖神作護慰者及友伴,在我們不忠信時仍然信實,把我們從可能給我們造成錯誤決定的沼澤中提拔出來,在不同意我們的行為時仍然愛我們,是我們渴望的忠實朋友。
耶穌透過關心的人來觸碰我們,方濟人依賴天主透過耶穌召叫我們與他人分享我們天賦的事實:就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但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同樣,我們眾人在基督內,也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羅12:4-6)。
我們處身於黑暗時,要相信似乎不易。但我們的罪過不會勝過天主的寬恕,我們的軟弱不會壓倒天主的力量,我們的偶像崇拜不會比天主忠信的愛更強大。縱使罪惡不存在,天主仍會與我們同在。耶穌不是罪的結果,而是天主對我們的愛。更有甚者,耶穌選擇透過我們工作,這是何等的特權和責任。
旅程上的人性協助
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人類有限卻有助的識見,心理學已發展出的有關人類個性的理論能幫助我們。我們不能視它們為神,但也不能漠視他們的識見。
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組成,受到無數人性和神性的影響,這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因。但有時很難與獨特的人打交道,我們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或自己)相處。如果我們是他們,就想知道是否有人會明白我們。有些人把我們模式化,當我們不能做自己時,就會感到憤怒和沮喪。踏上整全的旅程,既帶來痛苦,也帶來快樂。
有些人邀請我們把一切都公開,這可能是災難性的。我們利用自己的故事去攻擊別人,不保留任何珍貴的隱私;把自己變成一塊廣告牌,沒有任何不被揭露的東西。當個人或團體不尊重我們的隱私權時,他們就會受到質疑。強迫性分享是一種虐待,並不健康,我們可能因此會變得赤露及脆弱。除非一些勝任且有愛心的人與你同行,這種開放是破壞性的。
與關心的人分享我們孤獨或無助或害怕的感受,可以推倒恐懼和孤立的圍牆,因為良好聆聽者的支持會帶給我們堅持奮鬥的勇氣。當感情不再受到限制時,壓抑的情緒可能導致火山爆發,而強健的人會聆聽並尊重你分享的機密性。美善的人送給你的禮物,是對你故事的尊重和單純的接受。我們可能找不到解決的方案,但常能找到處理問題的新方法。
男性和女性固然有差異,但亦有共同點,我們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一面。真正的男性,具有溫良、親切、憐憫和關心他人的特質。力量、組織能力、自信和鼓舞人心的領導力,同樣屬於女性和男性,我們認識到男性和女性都有這些特質。
為男性或女性來說,允許自己的真我浮現並不容易。社會的結構,男性和女性對彼此的看法,可能會窒息真我。某些文化傳統可能會妨礙男女性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自由,我們的任務是支持有助於我們成為真我的一切。
我們接受彼此的差異和相似後,對天主的創造能力就有了新的見解。對人類的理解來說,狹隘或偏見的觀點,開闢了更廣闊的視野。我們不再給人貼標籤和採用模式化觀念,允許彼此之間存在差異。我們不是把人限制在某種框架內,而是向和我們有差異的人敞開心扉,這會是很困難的。即使我們無法苟同他們的某些行為,仍舊尊重他們:不可壓迫外僑,因為你們在埃及國也作過外僑,明瞭在外作客的心情(出23:9)
人格理論和人格發展的觀念,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斷增多。它們可能有所幫助,但必須謹慎和明智地使用。如果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光明和生命,就讓它們幫助你;如果它們開始破壞你和削弱你的尊嚴,就拋棄它們。這些祇是人的意見,會像任何人一樣犯錯,而不是能夠解決人類問題的神。心理學的工具,要以溫柔的關懷和心靈的智慧來使用。
人類的旅程是一場冒險,既令人興奮又無聊,充滿慶祝也被痛苦籠罩,困惑有時頓悟亦有時。光明與黑暗,交織在我們方濟人的旅程中。混亂會推動我們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在猶豫的流沙中停滯不動;問題會引發反應,並成為抓住新行為的機會。我們是罪人和聖人的混合體。
在俗會的會規給這個旅程指示方向:
追隨那位以基督為自己的靈感,和以他為與主及與人生活的重心的亞西西聖方濟的芳表,遵守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身為聖父愛的恩賜的基督,是到達天父的道路,是聖神要引我們進入的真理,是他要來豐富地賜給我們的生命。(第4條)
價值
家庭價值、工作價值、教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生活的一部分。價值觀是一種態度、想法或觀點,促使我們以某種方式行動或表現,與動機和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彼此結合。有不同程度的價值:重視一雙舒適的鞋不同於珍惜一位好朋友,尊重信仰不同於重視汽車,珍視婚姻不同於看重工作。
1. 價值是自由的選擇,我們不是被迫以某種方式行事。價值出於自由的決定,強迫的價值在術語上是矛盾的。
2. 價值通常要求某種深思熟慮,我們不會偶然遇上價值。我們需要時間,來評估所具備的資訊,檢視所涉及的問題,然後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遵循某種特定的價值。真正的價值觸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用關懷和反思來發展,接受忠誠價值所帶來的後果。
在選擇生命的價值時,需要考慮後果。如果我們選擇:支持保護胎兒生命的計劃*對剝奪人性尊嚴的事情要敏感*創造讓人活出尊嚴的生活環境*反對武斷和輕率結束生命的方式*對自己的健康需求保持理性和敏銳*照顧自己精神和心理的需要。
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我們給予生命的價值所觸及。要明智地考慮自己所選擇的價值的後果,反思是對我們的選擇進行現實測試。
3. 我們自豪地擁護價值,這些想法和觀點是屬於我們的。它們對我們很重要,所以我們樂意公開地實踐。
4. 價值可以隨着新資訊或經驗的需要而修改。因為我們珍惜它們,所以我們不會輕易做出改變。有明確的需要時,我們會做出修訂以適應新的情況,因價值不是不能錯的。我們珍惜它們,在改變時要小心運用。
聖方濟起初認定,騎士是一個崇高的價值。他重視人際關係,是一個被分裂為二的人。他炫耀自己的外表,但早年已重視對窮人的慷慨。隨着天主對他變得更重要,這些價值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例如,他重視騎士的品質,但肯定改變了它們的表達方式,他的生活彰明價值是如何改變的。
下列的問題,可能對你鑑定自己的價值有幫助。
是甚麼使你最熱情?每天吸收你能量的是甚麼?當你可以自由選擇時喜歡做甚麼?甚麼樣的閱讀對你來說最感興奮?你對音樂、戲劇及電視節目的品味是甚麼?你對未來的夢想是甚麼?最常引起你生活中的衝突是甚麼?你如何決定日常選擇中的優先事項?是甚麼促使你選擇一個想法而非另一個想法,一個項目而不是另一個項目?你空閒時實際上會做甚麼?你認為自己信仰生活中甚麼是重要的?你與耶穌的關係究竟怎樣?
你應全心信賴上主,總不要依賴自己的聰明;應步步體會上主,他必修平你的行徑。不要自作聰明,應敬畏上主,遠避邪惡;如此,你的身體必會康健,你的骨骼也會舒適(箴3:5-8)。
方濟相信兼信靠
方濟在福音中尋覓到耶穌,期待耶穌實踐他的許諾,就是:照顧方濟像他對麻雀及百合花一樣,信守他所說因耶穌之名祈求常獲得俯允的話。方濟領悟憂慮毫無價值,認識耶穌和信靠他是惟一所必須的。因着這種信心,新生命就能茁壯成長。
方濟被自己的父親帶到主教前時,把身上的衣服脫光交還給父親,赤裸地站在主教前。他信靠天父要給他衣穿的承諾,這象徵方濟接受福音的話。福音是生活的,耶穌向方濟發言。耶穌邀請人在面對失敗時接納天父的方式,生命能來自十字架。
追隨方濟並回應天主向在俗會的召叫,我們在愛中欣然接受:
*福音所說的一切;
*天主願意的一切;
*一切懷着喜悅、信賴及忠信;
*一切,包括苦難及挫敗,當它們是耶穌為我們所指定方式的一部分時。
無論福音召叫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就努力以愛去成為怎樣的人。
在俗方濟會會規
第23條
加入在俗會的申請,應呈交地方會團,由該會團的參議會決定接受新的兄弟姊妹。
加入在俗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經過一段啟蒙(initiation)期【即查詢期】,至少一年的培育期【即候選期】,和發願遵守會規。整個團體透過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參與這個長成過程。至於發願的年齡和有特色的在俗會標誌,則由章則規定。
注釋
凡希望參加在俗會的人,需要向地方會團的參議會提出申請。由於參議會有數位成員,可以請會團的一位成員把你介紹給其中的一位。任何參議員都可以,更好是和會長或培育師見面。接納任何人進入會團,是會團參議會的任務。
開始時你可能單純地來看看,當你到了正式收錄的階段,向會團的參議會申請是必要的。參議會第一步的決定,是接納或拒絕你的申請。培育的時期,是提供時間讓你辨別自己在俗會召叫的積極記號。
雖說不是必須,但用書面提出申請是好的,因你可以闡述你的願望和申請收錄的理由。這有助你及參議會澄清自己的動機和在俗會召叫的意識。
下列的消極標準或品質,提出一些警訊。它們的出現,協助所有相關人士,決定他們沒有方濟人生活方式的召叫。它們為在俗會及個人,提供有關召叫的證據,請以明智及溫良的理解去運用它們。這個段落僅注意消極的標準,隨後的一章會留意積極的標準。
沒有在俗會聖召的記號
1. 屬於修會團體或已參加另一個第三會的人,不獲准參加在俗會。
2. 非公教徒不能被錄取為在俗會會友,他們可用非正式會員的身份與在俗會聯繫。良好的對話,可以決定他們參與的合適形式。
3. 有嚴重人際關係困難的人,會發現在俗會是一個不易立足的地方。會團生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要求一種彼此扶持的良好意識。如果在這方面有嚴重的問題,可能不是一個在俗會召叫的記號。如果一個人不能和其他人以健全的方式相處,應該考慮另一種神修生活的方式。因個人問題而正在接受有效治療來處理的人,可以特殊考慮。
4. 如果有人因為寂寞而決定參加在俗會,我們就有了一個消極的情況。有些個體為了與人在一起,會參加任何小組。他們可能是專業性的參加者,不會是一個好的在俗會候選人。
5. 有時候有人會設法逃離令人頹廢的家居情況或家庭問題,他們可能為了逃避而參加在俗會以求得慰藉。這不是一個參加在俗會的好理由,地方會團關於接納這樣的人應該謹慎,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治療的組織。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但不應讓他們成為在俗會會友。
6. 有些公教徒崇尚奇異的敬禮,追隨看到的每一個幻覺;他們沉迷於怪誕的敬禮,聲稱因為要做天主的事務而忽略自己的基本責任。有些敬禮甚至與良好的公教信仰背道而馳,一些人甚至把他們的敬禮和想法強加於別人。從事這種習性的人,不會是在俗會好的候選人。
7. 我們於在俗會的團體內團結一致,是因為彼此都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使命感,和將生活與福音融為一體的共同願望。個人主義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會融入團體生活。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祇要夠聰明或夠膽色或夠富有,就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做事。這種粗暴的個人主義,將為會團的團體生活帶來痛苦。
8. 生活方式明顯違背福音的人,不是在俗會好的候選人。他們除非有已被驗證的改變意願,否則不是合適的候選人。
9. 被公認播散謠言是非的人,及不能錯誤地對任何事和人都提出批評的人,都不適合我們的生活方式。對家庭生活或工作情況不負責任的人,很難成為負責任的會友。對那些不採取任何行動去改變的染癮者來說,也是如此;接受他們加入需要轉變作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在俗會,是愚蠢的做法。
10. 抱有死板及不妥協意見和態度的人,不適合在俗會。他們常會在會團中成為獨裁者,如果他們有已被驗證的改變意願,參議會可加以考慮。如果對接納這樣的人抱有懷疑,會團可獲得疑點利益。
11.運用暴力、權力或名譽去謀取自己生活所需的人,不適合福音的生活方式。使用這些棍棒的人,缺乏在俗會會友所需要的基本福音品質及自我認知。
應用這些標準時,需要敏銳。人應該受到敬重和尊嚴,也該受到堅定和誠實的對待;福音人會以智慧和常識的福音精神彼此相待。對是否接納人加入在俗會產生疑問時,會團的利益理當優先。
培育的重要性
為發展一個良好的會團,培育是極其重要的。缺乏好的培育計劃,會團就會變得平庸。把最好的人才安放在培育位置上的會團,會發現這是值得的。良好的培育,會在會團生活的改善品質上顯示出來。
會規第23條期望整個會團成為新來者的典範,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地方參議會就要為已發願的會友開展持續培育。它們是在俗會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所能夠成就的究的榜樣,缺乏了這些,會團的形狀就會很糟糕。會規指定,每一位會團的會友都要用自己生活出會規的方式,參與新來者的培育。對這個要求,沒有例外。
初期培育的時間是寶貴的,應盡心善用這時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個人付出的努力和奉獻。
為此,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果有人對某人有甚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要讓基督的話充份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着感恩之情,歌頌天主(哥3:12-16)。
方濟人焦點
方濟的早期友伴
任何家庭的歷史都充滿故事,我們記得那些受人尊敬的親戚,其中一些很有個性,一些是害群之馬。家庭聚會經常讓我們分享家族故事,它們為家庭歷史增添了韻味。
方濟家庭也有這樣的記憶,它們增添了方濟家庭故事的韻味。以下是早期方濟會會士的數個故事。
良(Leo)兄弟
他是方濟一位特別的朋友,終身都是方濟的朋友和秘書。他由方濟學會很多深刻的見解,方濟曾告訴他何謂完美的喜樂。方濟有數份尚存的手稿,其中一份是寫給良兄弟的。為回報方濟的指導,良兄弟表示極大的信賴。良兄弟是三友伴之一,有時被視為《小花》的作者。
方濟寫給他的《致良兄弟書》,字裏行間流露了一種親切感:
方濟兄弟問候良兄弟,祝康泰與平安!
我的兒子,我像母親一樣,這樣對你講話。因為我要把我們在路上的一切談話,放在這句簡短的說話及勸勉內。而且,如果以後你為了勸勉,需要到我這裏來;我的勸勉是這樣:無論怎麼樣,祇要你們認為更好地中悅主天主,及追隨他的足印與貧窮,你們就偕同主天主的降福和對我的服從,去做罷。
良,如果你為了你的靈魂或其他的安慰,有需要和願望到我這裏來,來罷!
猶尼伯祿(Juniper)兄弟
他是一位簡樸的人,在方濟的門徒中,他對情況的直接回應使他獨一無二。猶尼伯祿從乞討的行程回家時,多次都是僅穿內褲,因為他把會服贈送給急需者。他也慷慨地把屬於其他兄弟的東西轉贈他人,逼使兄弟們把東西收藏起來以免不見了。他的簡樸令他認為,不該把能幫助別人的東西保存起來。
聖德的名聲,為他是一種痛苦。在某城市,眾人出來歡迎及讚美他。猶尼伯祿看到他們前來,留意到有些兒童在玩蹺蹺板,於是也踏足上去。眾人來到後,靜心等候遊戲的結束。但他毫無倦意,眾人等得不耐煩,認為他是一個瘋子。他們鳥散後,猶尼伯祿因他們戲弄自己感到十分高興,於是在沒有捧場客的情況下進了城。
簡言之,猶尼伯祿是一個有性格的人物,方濟因他簡樸和誠實地努力成為一個小兄弟而喜愛他。有一部猶尼伯祿兄弟的功德集,閱讀其內容可以揭示方濟會歷史上一個迷人的人物。
艾智德(Giles)兄弟
他有許多令人欣賞的言論,良兄弟曾為他寫了一部傳記。有些人保存了許多艾智德的言論,以下是其中的部份,都是出自《小花》第五部分的艾智德兄弟金言錄,可惜中文版沒有譯出。
*一個貪婪的人就像一隻鼴鼠,不相信有任何寶藏或其他好東西,於是鑽入地下並居住在內。其實,還有許多牠不知道的其他寶藏。
*有人向艾智德兄弟說:我看到很多人一開始祈禱,就好像有虔誠和淚水的恩典;但我在祈禱時,幾乎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他回答說:要忠信而虔誠地努力,因為天主一次不給你的恩典,可能會在另一次給你。他在一天、一週、一個月或一年沒有給你的東西,可以在另一天、一週、一個月或一年再給你。把你的努力謙卑地獻給天主,天主就會按照他的意願把恩典賜給你。這就好像一個製造刀子的工匠,在製造刀子的鐵上敲擊了很多次,刀子仍未完成。但憑最終的一擊,刀子就完成了。
*人向天主祈求一份沒有尺寸和限度的恩賜,卻想在有尺寸和限度的範圍內侍奉他。因此,想要被無限度地愛和回報的人,應該無限度地服務和愛。
還有許多其他方濟家庭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品嘗到方濟家庭歷史的一面。
問 題
1. 方濟為甚麼認為耶穌對他的生活方式如此重要?
2. 在方濟人旅程上,心理學可以如何幫助我們?在應用這些心理學觀念和理論時,你會建議有那些需要小心的地方?
3.列出那些影響你每天生活的價值,追溯它們在你生活中的起源。測試它們,看看在你進入在俗會時,有沒有甚麼需要改變或棄捨的。
4. 列出一些社會與福音之間的矛盾價值明顯的差異在那裏?
5. 為參加在俗會需要遵循甚麼過程?所列出的消極標準如何影響你的決定?
6. 你對良、猶尼伯祿及艾智德三位兄弟有甚麼印象?他們的精神揭露了方濟運動的甚麼品味?
聖經閱讀與反思
* 請閱讀耶29:11-13。
*耶肋米亞的這些話,要求那些尋求天主應許的人具備甚麼特質?當你衡量在俗會的召叫時,這些話可能對你說了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