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stiche web
22 Oct
22Oct

皈 依

皈依過程的任務,是把我們的現在與福音願景校準。我們走向尚未完成的結論,願景告訴我們所需要的改變。方濟已完成了他的旅程,我們仍在路上。

方濟的皈依由一個夢開始,他的夢使他從騎士的願景轉向以福音為源泉的願景。聖達勉堂和寶尊,取代了他稱之為家的房舍;選擇貧窮和天上的父親,與他的中產階級身分和生父伯多祿(Pietro Bernadone)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痲瘋病人中間開始,直到拉維納山(La Verna)上刻印五傷,共經歷了十八年旅程,最後體驗到與耶穌的親密。方濟和耶穌的心合而為一,他的肉體刻印五傷,他的內心體會到耶穌信實的愛。由令人費解和困惑開始,到充滿渴望和愛結束。

方濟本人對此沒有談論許多,由他著作中的兩段內容,可以看出他對天主召喚的回應,在開頭他寫道:

主恩賜我方濟兄弟這樣開始做補贖:因為當我還在罪惡中時,見到痳瘋病人,為我是極其苦澀的;主親自引領我到他們中間,我就對他們顯露憐憫。在離開他們以後,以前為我好像是苦澀的,轉變成了我靈魂和身體的甜蜜。在延誤不久以後,我便離開了世俗。(《遺囑》1-4)

多年後,在刻印五傷後,他寫下這樣讚美天主的話:
你是神聖的惟一上主天主,你施行奇跡。
你是強壯;你是偉大;你是至高者。
你是全能的君王,聖父,你是天地的君王。
你是三位而一體的、眾神的上主天主。
你是美善、完全的美善、至高的美善,永生真實的上主天主。
你是愛,你是愛德;你是智慧,你是謙卑,
你是忍耐,你是美麗,你是溫良,
你是安全,你是憩息,你是喜悅,
你是我們的希望和快慰,你是公義,你是節制,
你是滿足我們的一切財富。
你是美麗,你是溫良,
你是保護者,你是我們的監督和捍衛者。
你是勇力,你是精神的舒暢。
你是我們的望德,你是我們的信德,
你是我們的愛德。
你是我們所有的甜蜜,你是我們永遠的生命:
你是偉大可奇的主、全能的天主、仁慈的救主。

(《讚美至高天主歌》)

開始時他反思天主在他生命中的工程,終結時天主是一切。他的讚歌不再提及自己,詞彙中不再有「我」而祇有「天主」。在這二者之間的掙扎,是臣服於天主,信賴耶穌,讓聖神滲透自己整個生命。

在路上伯多祿伯納當尼(Pietro Bernadone)是向上發展的商人階級其中一員,他們在權力上取代了封建貴族階級,無名小卒首次躋身成大人物。營利在增長,金錢與權力的感覺觸動伯多祿,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自己商業上的成就,同時也為方濟在亞西西青年中甚受歡迎而自豪。縱容方濟亦無妨,有足夠時間讓他在業務上安頓下來。

騎士的理想,充滿方濟起初的願景。他嚮往騎士的榮耀,它會為一個偉大的生活打開大門。前途一片明朗,目下也算不俗。

方濟時代的社會很複雜,皇帝和教宗為權力及控制而鬥爭,聖職人員尋求權力多於聖德。司鐸及隱修士,主教及樞機,都在權力和名聲的奢華中取暖,有些更擁有情婦。城市醞釀着起義的呼聲,亞西西謠言四起。

馬焦雷堡(Rocca Maggiore)在1198年被毀,讓平民初嘗成功對抗貴族的滋味。當金錢、權力、貿易和土地權利受到威脅時,城市之間就展開戰役,衝突最終爆發為戰爭。

方濟對這些影響沒有免疫力。他享受與朋友的美好時光,喜歡漂亮的服飾,有錢參加聚會使他深受歡迎。他在窮人面前有時感到愁悶,但對他們慷慨大方。方濟為這種相互衝突的感覺,大為掙扎。

當阿西西和佩魯賈為了爭奪城市權力和翁布里亞(Umbria)的鄉郊地位而發動戰爭時,爵位似乎在方濟的掌握之中。這是他獲得爵位的好機會,可惜事與願違。阿西西的軍隊在血腥的戰役中被蹂躪,方濟與他的許多亞西西同胞一樣,被俘成為階下囚。戰俘的居住環境很差,與在戰鬥中獲得榮耀是天壤之別。

方濟出獄時是個患病的年輕人,他的母親皮卡(Pica)照顧他恢復健康。坐牢的經驗令他很沮喪,當有機會再次嘗試騎士精神時,就立刻抓住機會。可以想像,當方濟去投入布賴恩的沃爾特(Walter of Brienne)的軍隊時,他的家人鬆了一口氣。

他才抵達斯波萊托(Spoleto),就作了一個夢。夢中聽到有聲音問他說:「服事主人或僕人,那個天好?」他回答說:「主人!」「折返亞西西,將會通知你該做甚麼。」(《三友拾遺》6)於是追求成為騎士的他打道回府,但未得到更多信息,他感到不解及困惑。

家人和朋友的反應可想而知,方濟惟一的藉口是「有聲音叫我回來」。他在店內工作,騎馬上山,與伯多祿吵架,遊走於亞西西城牆外的窮人中。他祈禱,參加派對,時而陷入沉思,做夢,尋找孤寂。他的朋友懷疑他在想念可能會娶的女孩,但他的「夫人」大不一樣,更難捉摸。她帶領他到阿西西的窮人中,成為他所尋覓的一個形象。他如此愛她,竟將她命名為「貧窮夫人」。然而,「將會通知你該做甚麼」的許諾,究竟在那裏呢?

「夫人」為他開啟走向窮人的大門,他把他們領到自己心內。最難接受的,是他們中的痲瘋病人,他們是他懼怕的形象。一日,他在鄉郊騎着馬,遇到一個痲瘋病人。他本想策馬離開,躲避那人或向他丟一枚錢幣,但必須保持距離。

這種反應與另一個感覺發生矛盾:「下馬去擁抱那位痲瘋病人!」「可是這超乎我的所能!」頭與心很快合一,方濟一躍下馬,擁抱那人。

這是天主干預帶來的驚喜:「以前為我好像是苦澀的,轉變成了我靈魂和身體的甜蜜」(《遺囑》3)。方濟在騎馬離開時偶一回首,已看不見任何人。這事件為他是一個轉捩點,方濟已經改變了。

不久後,在1205年,方濟在城外的破舊聖達勉堂祈禱,小堂距離家足夠的遠,相當安全。他在寧靜的祈禱中,驚訝地聽到苦架對他發言:「方濟,前去維修我的屋宇,你看到它已坍塌了!」(《三友》13)。

方濟立即賣掉一些布匹和坐騎,展開維修聖達勉堂和天使的瑪利亞(Our Lady of the Angels)堂。對或錯不重要,幹活總勝於無所事事。

城中人和家人的反應是可預期的,他們認為他瘋了。施捨給痲瘋病人和窮人是一回事,住在他們當中且分嘗他們的貧窮卻超出需要。伯多祿不能自持,兒子竟為他和家人帶來了揶揄。方濟與他們整天混在一起,為事業當然沒有好處。伯多祿認為這種無聊事必須停止,他不能讓兒子把錢浪費在窮人身上,又像奴隸一樣當石匠。

伯多祿要求在市政府法庭舉行聽證會,方濟回答祇可以在教會法庭進行,因為他已是耶穌的僕人。他們聚集在貴道(Guido)主教面前,主教從法律角度裁示,方濟無法可依,需要賠償他的父親。

方濟憑直覺,為自己的新生活創造了一個徵兆。他脫下得自伯多祿的衣服,放在父親的腳下。他赤裸地站在人群面前,為自己的新生活發表聲明:「直到現在我稱你伯多祿伯納當尼為父親;從今以後我祇會說我們在天之父。」(《三友》20)新的生活展現在方濟面前,除了相信耶穌的父親外,沒有任何藍本或地圖為他指引道路。耶穌和他的福音,成為方濟的道路。

決定一旦做出,就會有平靜。大多數人在決策的過程中都會經歷掙扎,一旦做出選擇,就能滿載能量去實行自己的選擇。

危機與進步,盲目與看見,無助與希望,都是任何轉變過程的部分。方濟在接下來二十年的生活,延續從這個法庭所啟動的。

皈依過程

我們中的任何人,都不必成為那樣的孤立。當我們完成「我是這個人,因為……」這句話時,包含了許多的人物和事件:教師,鄰居,電影演員,運動家,聖職人員,朋友,配偶,父母,孩子,詩人,作家,工作,疾病,慶祝,世界大事,貧窮,財富,損失,意外,失敗,成功,畢業,升遷,被拒絕,敵人等等。這個清單還可以繼續,我們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無法逃避對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反應。

皈依意味着找到一種方法,讓「我」這個複雜的人,朝着健全的方向發展。皈依可以從生活的任何方面展開,會規直率地說:「受到福音動態德能的推動,他們透過徹底的內心改變,即福音所謂的皈依,使自己的見解與生活表現與基督同化。由於人性的脆弱,這皈依必須每天進行。」(第7條)

皈依並不意味着外在的影響失去力量,而是意味着我們對這些影響的反應改變了。如果我們對真實或想像的傷害做出攻擊性的反應,皈依就可能透過嘗試理解所涉及的問題,來幫助我們做出反應。如果我們接受痛苦為天主的懲罰,皈依就可能使我們開始明白,痛苦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認為一切都是非白即黑,皈依就可能使我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灰色地帶。

在我們的皈依過程中,耶穌全程陪伴。他承諾與我們同在,但沒有宣稱自己是問題的解決者。方濟在皈依之初就吸取了這教訓,因此他鼓勵兄弟們說:

聽!主的兒子們和我的眾兄弟,請你們留意我的話,請側你們心靈之耳,聽從天主子的聲音。要全心遵守他的命令,以完善的靈滿全他的勸喻。因為他是美善的,請讚頌他,並以行為稱揚他。因為他為此而派遣你們到整個世界上,使你們以言語及行動替他的聲音作證,並使一切人知道在他以外沒有另一位全能者。(《致全修會書》5-9)

要符合耶穌的思想和行為並非易事,因為我們很容易選擇其他的主人來宰制自己的生活。追求事業,可能成為淹沒福音聲音的主導力量。對累積財富的成癮,可能會引發一場泥石流,摧毀我們的基督徒大廈;讓成癮控制我們的行為,會削弱我們體會他人需求的能力。堅持不再提供生命選擇的想法,可能會對在聖神內的成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我們很容易錯過個人皈依的目標:

1. 我們並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觀點或態度,卻允許因特殊情況而有例外。例如,我們可能認為所有白人、非裔美國人、亞洲人或其他人種,都是懶惰及不值得信任的。後來遇到一個人,上述的假設都被推翻,於是我們在皈依中說:「我一些最好的朋友是……。」這是空洞的皈依,經不起福音的評價。我們內心的態度並沒有改變,祇是允許自己的偏見有例外。

2.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經歷,會成為生活風格的一部分。例如:爸爸喜歡福特汽車,所以我們也喜歡;別人認為格子花圖案的衣服很適合我,所以我也這麼想。我們一生中,各種影響不斷累積。面對新的情況,我們會做出一些改變來加以適應。書籍可以改變我們,歷史事件可以影響我們,經濟衰退和壓力也可以影響我們。我們一直在改變,但沒有甚麼方向,事情剛巧就發生了。我們就像一個雪球,一旦開始走人生的下坡,就會撿拾起路上的任何東西,缺乏一個選擇或拒絕的標準。這是一種不加反思的生活方式,一種無意識的皈依。

3. 我們有時會像約納先知一樣,改變行為而不改變內心。例如:我們曾憎恨某人,現在卻說愛他,或至少不傷害他;當新的情況發生時,我們心中的想法仍舊不變,但沒有人會從我們的行為上看到這一點。它可以被稱為「潛水衣皈依(a wetsuit conversion)」,我們接受一些新事物,但都祇是表面的。

皈依的過程持續一生,反思和整合是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思幫助我們澄清所涉及的問題,整合幫助我們將新舊事物融入生活中。

抗拒和恐懼,是皈依過程的障礙。我們知道自己擁有甚麼,但不確定可能碰到甚麼後果。我們抗拒改變或害怕皈依所要求的,於是皈依的終身任務似乎是一個苛求。

宗徒大事錄記載了若干個皈依故事,其中兩個出現在第9章(宗9:1-19)。首先,我們看到掃祿的皈依。掃祿受過良好的教育,獲授權逮捕和監禁基督徒,他認為自己在宗教上是正直的:1. 掃祿被擊倒在地;2. 被強光弄瞎雙眼;3. 變得無助及無能;4. 需要別人帶他到城中;5. 必須等待一切明朗化;6. 一旦確信後就熱衷地獻身於耶穌;7. 成為基督宗教的一個中心人物。

在同一個故事中,亞納尼雅以另一種方式皈依。他是耶穌之道的追隨者,獲得來自天主的神視:1.邀請他聯絡掃祿;2.因為掃祿的壞聲譽而抗拒;3.被告知必要前去;4.他去了;5.稱掃羅為兄弟;6.是掃祿的第一個基督徒朋友;7.從此隱沒了。

兩種皈依都是真實的,它們適合個體。過程不同,起點不同,結局不同,但天主在兩者身上工作。許多個人的皈依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天主進入我們的生命時富有創造性。最終,皈依超越了抗拒和恐懼,把我們帶到耶穌面前,皈依也曾把方濟帶到耶穌面前。

反思 

語言有很多種表達相同事物的方式。德語中的「Gemütlichkeit(舒適)」很難翻譯成英語,將希伯來語的「shalom(平安)」翻譯成英語可能需要一整段文字。「皈依」一字的希臘語是「metanoia」,它包括多種意義,諸如:轉身,遠離,伸出手,擁抱,釋放,成長,成熟,進步等。

會友要努力置諸背後的是:封閉的心,偏見,暴躁,嚴厲,悲觀,自私,狹隘,怨恨,拒絕分享,自我中心,及許多不適合福音生活方式的事。當我們接受方濟人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欣然接受的是:對一切美好事物開放的心,準備接受他人的心,理解和憐憫的態度,寬恕,希望自己和他人成長,誠實考慮和我們不同想法的意願,面對暴力時的溫柔,準備好與仇人和解。

方濟人尋求成長的是:有能力去分嘗或分享負擔,想法,經驗,祈禱,信仰,歡樂,悲傷,慶祝活動或生活帶來的任何事情。天主給我們的恩賜,是要與別人共享的。方濟人將自己的愛與耶穌和方濟的愛進行比較時,很快就意識到,我們在睡覺之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方濟人承認罪惡:耶穌賜給我們與天主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但我們做或者沒有做的事情會削弱這愛的關係。我們很容易專注於「我」和「我的」需要,而忽略其他人和他們的需要。我們承認自己需要寬恕、和解、治癒和聖神的力量,我們虔誠地來到耶穌面前,接受他賦生命和治癒的聖神。

耶穌的臨在,是為了提升我們煩惱的心神。耶穌幫助我們處理需要改變的負擔或見解,用愛寬恕我們,讓我們可以用愛寬恕他人。耶穌堅強我們說:「我已為你(寫上你自己的名字)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路22:31-32)

我們蒙召追隨方濟,表明了「阿爸」愛我們。與阿爸的耐心、愛和治癒性寬恕相比,我們的回應顯得微不足道,天主一再召叫我們去愛。繼續努力將福音價值觀融入你的生活中,祝你「metanoia」。 

今後為那些在基督耶穌內的人,已無罪可定,因為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已使我獲得自由,脫離了罪惡與死亡的法律。(羅8:1-2)

以下的問題,請你進行個人的反思:

在你的生活中,有那些事件與方濟、掃祿和亞納尼雅的皈依過程類似?皈依的意義是甚麼?你或我們中的任何一位,曾經做出過完美的決定嗎?你或我們中的任何一位,曾經知道全部的真相嗎?在黑暗和痛苦前,我們如何能解釋天主的愛呢?怎樣才能讓我們注意到,天主邀請我們改變呢?你為自己保留了多少時間來反思呢?衝突或困惑如何促成皈依呢?如果你邀請耶穌進入你的內心,你有甚麼想向他隱瞞的呢?耶穌是否召叫你達到完美或忠信呢?請為你的回答及你回答的後果,提供理由。

個人反思讓我們接觸到內在的自我,當我們穿過人生時,自我認識是輸入對旅程有用的資料。

在俗方濟會會規

* 閱讀會規序言的《致眾信友一書》。

注釋

惟獨像聖方濟這樣的人,才可以向一切人發信。研究讓我們得知,方濟曾寫過兩封《致眾信友書》。第一封書信似乎是要向在俗會反映方濟的觀念,它確定揭露了方濟精神的某些元素。

方濟告訴我們,基督徒旅程能夠有兩個方向:

1. 人可以回應耶穌的聖神,因而成為耶穌的淨配、兄弟和母親。聖神使我們成為淨配與耶穌結合,即是在愛內成為他的新娘。當我們聆聽並實踐所聽到的話時,我們是耶穌的兄弟姊妹。當我們發現耶穌臨在我們內,在身體內攜帶他時,我們就是他的母親。我們用言語、行為、態度及愛去宣揚他時,就是讓他誕生。

方濟的這封信,讓那些專注回應耶穌的人士欣喜。對天主在我們內行動的親切的愛,方濟深覺敬畏。它提供了一個讓我們驚奇,並準備好讚美天主的理由。

2. 另一方面,方濟論及不聆聽者和不行動者。對耶穌及他的話失明和失聰的人,受到詛咒並陷入邪惡者的羅網。罪惡帶來磨難,佔有慾拖人向下。在他死時,連親戚也抱怨。被邪惡者欺騙的人,以真智慧來換取愚昧。

這封信揭露了方濟願景的一些東西:

*方濟的筆墨湧溢聖經經文,他的書信充滿聖經的援引。天主默感的聖言,為方濟是瑰寶。

*忠信方濟人天主的聖言,帶來幸福與祝福。

*聖神使我們與耶穌及其他人結合,我們與聖三父、子、神結合,是奇妙的祝福。

*我們被耶穌深深愛着,他為我們祈禱,賦予我們能力去宣揚福音。

*忽視皈依的旅程,會帶來死亡。拒絕聽從天主的話,讓錯誤的價值觀引導我們,對一切事物焦慮和操心,就是被邪惡者的力量所欺騙。被騙的人是盲目的,沒有信仰。他們甚至失去自以為擁有的東西,不知道喜悅是甚麼回事。

*選擇耶穌的道路,聆聽耶穌的話並付諸實踐。如果不知道該怎樣做,請尋求協助。

成為方濟人的召叫,要求嚴格。我們的蒙召,不是為參加被動的敬禮,或沒有內容的模糊友好的會團聚會。我們的召叫,常常是一段混亂的旅程,它對抗我們的虛假自我和對信仰的貧乏理解。它可以帶來喜悅,發現感,天主在我們生命中創造奇跡的歡愉。在這旅程上,我們面對人類的情感和反應,專注於那位拯救我們的耶穌基督。

因為我們中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生的,也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死的;因為我們或者生,是為主而生,或者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生或死,都是屬於主。(羅14:7-8)

方濟人焦點

聖達勉堂苦像

1205年,方濟跪在聖達勉堂的苦像下祈禱。它對方濟說:「維修我的屋宇!」這個苦像被稱為「聖達勉堂苦像(San Damiano Crucifix)」,在方濟人的心中,佔有一個特殊的位置。

約在1100年,有數個相類似的十字架被繪製成,這是其中一個,由塞爾維亞的隱修士把它們引到翁布利亞山谷一帶。其中一個十字架,落戶在聖達勉堂。嘉勒會修女在1257年遷離聖達勉堂時,也把苦像帶走。原來的苦像現今懸掛在亞西西的聖嘉勒大殿,聖達勉堂懸掛的是一個複製品。

在中央的主導人物是耶穌,他直立在十字架上,眼睛張開,觀看着世界。他同時被繪畫成受傷的與強壯的,是一個強壯耶穌(天主性)和受傷耶穌(人性)的結合。和耶穌相比,其他人物都顯得細小。

下一系列較大的人物,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五位證人,即瑪利亞、若望、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和百夫長,他們的名字都寫在圖像底下。這些人物的較低左右兩旁,站着兩個更細小的人物,一位是刺穿耶穌肋旁的羅馬百夫長朗吉努斯(Longinus),及以海綿浸滿醋送到耶穌口邊的羅馬士兵斯德範頓(Stephanton)。

十字架橫木的兩端有六位天使,他們驚嘆耶穌的死亡。直木的底端部分,有六位人物。他們很可能是翁布里亞省的主保聖人,分別是聖若望、聖彌額爾總領天使、聖路斐諾、聖若翰洗者、聖伯多祿和聖保祿。

在十字架的上端,看到穿着皇家服飾的耶穌,十字架成為凱旋的權枚。他從墓穴出來,攀登上天庭,由十位天使簇擁着。十字架的最頂部,是天主的右手,伸出兩根手指來施行祝福。

在耶穌的大腿旁有某種家禽,有人主張是公雞,另有人推測是不死象徵的孔雀。

對方濟人來說,聖達勉堂苦像具備特殊的意義。它很多時被穿戴上,作為我們對方濟人生活方式委身的標誌。

方濟的《苦像前禱文》,被推薦用來作為培育會議開始前的祈禱:

至高、光榮的天主!
求你照亮我內心的黑暗,
並賜給我真確的信德,
堅固的望德,
完善的愛德,
知覺和真知灼見。
主!
致使我能承行你聖善而真確的命令。

問 題

1. 描述方濟(或掃祿或亞納尼雅)的皈依過程,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參閱宗9:1-20)

2. 比較你自己的皈依過程和你在第1題所寫的答案。你和方濟(或掃祿或亞納尼雅)有些甚麼共同的經驗?

3. 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內在或外在的麻瘋病人拖慢了你的皈依?他們如何協助或妨礙你的皈依?

4. 皈依要求持續的改變。你有甚麼需要棄捨,釋放,擁護及改變的?你對天主現在邀請你皈依的地方有甚麼感覺?

5. 描述你對作為會規前序言的《致眾信友一書》的反應。你有何感受?是恐懼?吸引?困惑?震驚?面對或肯定?請分享你的感受和原因。

聖經閱讀與反思

*請閱讀:路14:16-24。

*聖路加講述了一個關於拒絕邀請的故事,請把你自己放在故事中,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聽從耶穌邀請的藉口。你在這個故事內,認同那一位?列出一些當耶穌邀請你皈依時你可能會使用的藉口。

評論
*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