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stiche web
22 Sep
22Sep

培育資料

看待人生

方濟*成長*在俗方濟會歷史

於在俗方濟會(下稱「在俗會」)內追隨聖方濟的召叫,能反映出多樣的經驗。我們開展在俗會的發現旅程時,先看看亞西西聖方濟的召叫。聖方濟的經驗,可能在我們的旅途上找到回響。

亞西西的方濟(Francesco Giovanni Bernadone)體會到生命中的空虛感,他夢想的騎士光榮從未實現。他認為亞西西與佩魯賈的戰事是他爭得榮譽的場合,結果卻是戰敗及獄囚。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戰俘,悲慘並不屬於他的夢幻。

獄中的時光是沮喪的,方濟想念亞西西的家。他記憶起與朋友們的美好時光,通宵達旦的歌舞盛會。他懷念用金錢買來的風光日子,懷緬很多的光輝歲月。在獄牢受苦時,這些事一直纏擾着他,他更染了病。

他在一年後獲釋,這位青少年已年屆二十,返回老家時是一位患病的二十歲年輕人。

恢復健康的他又流連在亞西西的山野間,太陽和從前同樣燦爛,風的氣息依舊馨香。方濟的內心卻已起了某種變化,昔日的生活方式不再帶來相同的喜悅。他覺得到失落及迷亂,缺乏方向感。對方濟來說,這數年的生活談不上興奮。當布賴恩的沃爾特(Walter of Brienne)為新戰事集結軍隊時,方濟立即準備投效;這看來是該做的事,總比無所事事地終日煩悶好得多。1205年,方濟年屆二十二歲,計劃參軍跟隨沃爾特。他才剛到斯波萊托(Spoleto),就受到心內聲音的挑戰:「服事主人或是服事僕人更好?」他的答案,開始了一個直到死的探索,於是折返亞西西。

我們發現自己的旅程,可能反映出方濟的旅程。曾經提供快慰喜悅的事件及活動,變得無聊及沒有生氣。瞎忙無法令我們逃避內心的感受,隱藏的懼怕及未用的技巧會浮現,一切都缺乏意義。現實與我們在其他時間經歷的預期不符合。一些事情需要發生,但那是甚麼?甚至內心的聲音也能是雜亂無章的。

懼怕可能引發逃避抑鬱及沮喪的意圖,防禦可能會增強以抵擋我們無法處理的感受,上癮可能會潛入我們的生活以淹沒懼怕,嚴格守規可能會被用來避開改變的需要,合理化可能會給事物帶來虛假的面孔。我們藉這些情緒,獲得短暫的喘息。

我們追求不同的神偶來協助自己避免反思,更努力工作以賺取更多的金錢,把科技的成品偶像化,逃避新的關係以避免親密及再度受傷,拒絕探索體會人生的不同方式。

我們對一個容許這種抑鬱性生活境況的天主哀傷地提出抗議,參與宗教或俗世的工作或活動以避免孤寂。

我們告訴其他人事情發展得多好,沒有人知道我們內心的可怕空虛,把自己向他人延伸。我們忽視自身的健康,害怕向他人甚至自己承認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不是一個賦予生命的空間,隱藏自己比開放自己似乎更好。

我們企圖控制事情時,內心呼喊要求被聆聽。我們愈是操控自己的行動,抑鬱愈是增強。我們愈把自己躲藏在面具背後,孤獨感愈是強烈。在內心深處,我們感受到自己像一個虛偽的塑膠人。我們不知能做甚麼,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步能夠成功並帶來所尋求的平安,但都是沒有作用。

當方濟開始改變他的看法時,就經歷到類似的感受。他的內在的心神被吸引去聆聽福音,外在的心神卻與新的思維不同步。他好像漫無目標地到處遊蕩,變得較容易接納痳瘋病人及貧苦大眾;但多年的賺錢訓練與這些想法有衝突,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個分裂的雙面人。他的慷慨令他願意去幫忙,與父親訓勉他要好自為之的話在打對台。他不確定要信賴自己的感受,卻又不能忽視它。

這是一段尷尬難堪的時期,他出於懼怕,設法遠避自己的父親,他已越過了父親的紅線,衝突自所難免。他聽到父親伯多祿(Pietro)一些恐嚇他的侮辱說話,朋友們不瞭解這位派對領袖究竟發生了甚麼事。他生活得不倫不類,除了害怕及不安外,不知道該做甚麼。他的父親把他拖曳回家,把他禁錮在地牢內。對方濟來說,這並非美好的日子。

方濟的掙扎和我們許多人類似,事件相異但人的反應及感受相近。達致健全的自愛及親切的尊重的旅程,並非一蹴即至。我們在虛偽的傲慢和聖善的傲氣之間掙扎,發現自我及追求自我之間的衝突並不容易描繪。我們踏前一步,卻因努力沒有即時成功就害怕地退縮。這個成長的旅程很不容易,一如方濟所體驗到的。儘管我們面對着懼怕及不確定,在俗會的生活方式把我們安置在一條固守許諾的道路上。

方濟與方濟人(Franciscans)

追隨亞西西的方濟,就是選擇發現自我的旅程。保祿寫道:天主是忠信的,因為你們原是由他所召,為同他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而為一(格前1:9)。耶穌臨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控制他的臨在,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回應。方濟雖然是一個模範,但我不是被召叫成為方濟。我被召叫成為我,不可能成為其他人,包括方濟在內。

方濟提供了一種回應的風格和一種心靈的態度,可以轉化我們的生命。他回應天主及天主聖言的方式,可以成為我自己的。它會類似方濟的旅程,但會滿佈我的指印。它反映曾觸摸過方濟的觀點,方濟是我們的一個典範。

方濟提供了一條帶來喜樂的健全途徑,投降可能是痛苦的,卻會帶來平安的希望。我對天主的回應將會是:主,我在這裏(依6:8)!鼓動方濟的福音理想,能迅速地在我的生命中產生變化,我被召叫給耶穌在福音中所提供的添上血肉。我能歸還給天主的,惟有我自己;天主愛我,我自己就是所能獻出的一切。我的任務,是忠於天主所創造的我;被召叫參加在俗會的人,要把真我帶進這種生活方式。

在旅程上搜集資料

我們的生命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在方濟人(Franciscan)的旅程啟航時,認識自我是重要的。

天主與他創造的萬物分享自己的美善。他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居住在其中。他按聖言的肖像造生了我們:萬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造成的(若1:3)。我們的受造,是奧妙的。正如大腦為動作自動傳送信息,是多麼難以置信;視覺影像的光彩,聆聽接觸耳朵的聲音,又是多麼奇特。我們沈浸在奇妙之中,是一個要被發現的奧秘,多於是一個要破解的難題。

我們在自身內同時發現弱點與長處。既體驗到天主忠貞的愛,有時又感到天主的不在。在軟弱和力量中,在警覺和隔離中,天主都是同伴。脆弱使我們依賴天主,當我們到了自己繩索的盡頭時,就是對天主希望的開始;這些都是我們與天主生活的矛盾。

天主創造我們成為美善的,但不是完美或不會犯或對失敗有免疫力。我們有欠缺,卻非常美善,這就是天主的真理。

我們能夠妄用美好的恩賜,可以選擇追隨福音以外的路徑。被撒播的種子,可能落在石頭上或路旁或荊棘中,不能結實;也可能落在好地裏,結出豐碩的果實(參閱路8:5-15)。我們的任務是準備土壤,讓美善可以不受妨礙地生長。我們可能是在功能失調的家庭或團體中長大,可能發展出一些自衛性行為為能在虐待中生存。接受自己的尊嚴可以是困難的,但並非不可能,因為天主的愛是忠信的。

如果別人屢次說我們不好或愚蠢或笨拙,我們就會開始相信,它就具有破壞力,但這是可以改變的。天主賜給我們的尊嚴,可以被消極反面的言語所埋葬,但我們可以從這樣的墳墓站起來;如果有人愛我們的生命,這就會發生。天主會做這樣的事,通常是透過可愛的人,我們就會按部就班地成為真正的自己。

社會為自我接納設下關卡。成功人士的形象,為我們總像是遙不可及的。成功要求我們以特定的服飾裝扮,採用特定的語言,追隨特定的生活格調,累積財產及享用富裕。這些生活的外表是可以量度的,對心靈的事情卻毫無用處。方濟人需要思量,依賴外在的事物來達致內心的喜樂與平安,可能帶來的後果。

這些影響具有持久性。效率變得和花時間與人相處一樣重要,利潤比豐厚的友誼更具吸引力,即時的滿足勝於長期的努力。但天主對待我們是長遠的,因此,在即時解決方案的社會中,他經常被視為是過時的。

家庭關係影響我們。我們從為我們很重要的人那裏,吸納了許多的觀念及態度。一般來說,我們不會質疑他們對生命的觀點及方式的有效性。他們的影響力是持久的,但早晚我們必須為自己如何思考、相信甚麼和如何行動負起責任。

危難能蹂躪我們。痛苦、死亡、被出賣、受創傷、失敗、被遺棄、婚姻破裂、抑鬱、患病或失業等,都能夠破壞生命是有價值的信念。另一方面,肯定可以激勵我們,使我們向成長邁進。接受我們之所是的人,為栽培我們的價值感供應了積極正面的影響。積極及消極的影響,在生命中此起彼落。

生命是不會停滯不前的。我們會改變,內在會成長或死亡。年歲的累積,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病痛刺穿了我們無敵的泡沫,昨天的解決辦法演變成今天的問題,浮誇的廣告創造了虛假的希望。如果我們抗拒改變,就會變成行屍走肉,表面生活但內心已死。保祿邀請我們追隨另一條路徑:你們既然接受了基督耶穌為主,就該在他內行動生活,在他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你們所學得的信德,滿懷感恩之情(哥2:6-7)。

決志

你面對是否參加在俗會的決定時,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抉擇時要善用祈禱的時間,你會在旅程上學習到關於在俗會的種種,你現在的基本抉擇是展開這個過程。

在身為一個查詢者(inquirer)【舊譯望會者】的期間,會為你提供多方面的經驗幫助你做決定。你逐漸獲得有關在俗會的認識後,將要邁向做出一個更永久的抉擇。起步時,你祇是單純地決定進入培育過程。與在俗會會友的持續對話,將會延續這個過程。定期地參加查詢者的聚會和會團(fraternity)會議,將為你提供良好的資訊和經驗,以幫助你做出決志。

在俗方濟會會規

方濟會的培育

在俗會具備優良的培育方針和政策。培育階段是重要的,缺少它,人們傾向在方濟會生活要求的生活方式中進行挑選。在初期培育的時期,值得把精力投入,它要處理一系列的議題:

1. 它溫和而虔敬地探索方濟會生活方式的召叫。

2. 它提供一段認識在俗會生活方式的訓練,幫助人去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

3. 它要求地方會團與查詢者及候選人(candidate)【舊譯為初學者】互動並發展良好的關係。

4. 它為在俗會會規(下稱「會規」)、在俗會會憲(下稱「會憲」)、方濟、嘉勒(或譯佳蘭)及方濟會傳統提供經驗與闡釋。

5. 它為測試天主的召叫及我們的回應提供分享的友伴。

6. 它提供時間、物料及那些協助查詢者和候選人的熱心方濟人。

7. 它幫助查詢者和候選人對自己的在俗會召叫做出明智的決定。

8. 它幫助我們一起祈禱,學習與耶穌溝通的方法。

在俗會並不是成聖的一種神奇方式,純粹參加不能令你成聖。如果你的心意識到一個追隨方濟的召叫,就要聆聽與回應。參加在俗會不保證成聖,正如擁有一本聖經不會使你成為聖經學者,但它會以能協助你的機會及人圍繞着你。

方濟人非常人性化。我們並不完美,我們的會團也不是完美愛德的場所。我們掙扎,努力在路上互相扶持。我們如同任何人一樣,與改變及成長格鬥,但願意為接受改變與成長為生命的正常部分而做出承擔。

我們是與一個具有共同目標及穩健神修的團體同行:所以,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斐2:1-2)。

會規及其簡史

1987年的會規,包含了在俗會的精神及生活。會規提供了在俗方濟人生活方式的方向,它是經過諮詢普世在俗方濟人後才寫成的。在俗會會友如果按此生活,就會向世界展示成為常態的方濟運動。雖然會規本身不能轉化人,卻能為成長提供良好意識的方向。

在會規的正文前,收錄了聖方濟親自撰寫的《致眾信友一書》,雖然學者對成書的年份有不同看法(1213-1222年間),但普遍認同它在反映方濟對「亞西西的補贖者」提出的意見和理想方面的重要性。

在十二及十三世紀的歐洲,補贖者的群組相當普遍。他們時常浪跡於義大利及其他國家,從事愛德善工,穿着特別服飾,專務個人皈依。他們中有些表現極端而陷入異端,有些溫和而屬於正統。方濟派遣初期兄弟前往傳道時,稱他們為「亞西西的補贖者」(《隱名佩魯賈》19;《三友拾遺》31)。

沒有辦法成為小兄弟或貧窮小姊妹(Poor Clares)的人,在世俗中按方濟的精神生活。他們信奉方濟對天主的信賴,選擇為窮人及邊緣人士而服務。他們抗拒暴力,以和平的方法去化解衝突。他們尋求和好的方式,以代替報復。他們努力透過忠信的服務而非任意使用權力,去建樹天主的國。他們是最早期的在俗方濟人,原被稱為「補贖的兄弟姊妹」。他們對他們時代世界的影響力,是有聲有色的。他們拒絕攜帶武器,使他們那個時代的戰爭機器受到壓制。

對於在俗會,方濟常是一位兄弟,這個家庭和小兄弟們的關聯是持久的。原先,在俗會掌控着自己的命運。1215年的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做出許多教會內的改革,要求聖職人員及修道人士需要有培育課程。公會議努力為教會內的許多運動訂立指引,這也影響了在俗會的成長。

1289年,教宗尼閣老四世把在俗會的管轄權,交在小兄弟會手中。他亦為在俗會制定了新會規,這會規的有效期持續至1883年。歷史的研究說明,在俗會反映出在這多個世紀中教會生活的起伏。

1883年在俗會會規的改革,憂喜參半。在1800年代的義大利革命中,教會失落了財產及世俗權力。面對這些損失,教會變得以防禦為主,禁止信徒與吞沒教會財產的政黨有聯繫。教會傾向與社會保持距離,這種心態突顯這段歷史的許多教會做法及政策。

教宗良十三世在1883年為在俗會頒發一部新會規,因此它亦被稱為「良會規(The Leonine Rule)」。它的原意是為在俗會提供新的方向,卻同時反映出教會當時的心態。社會行動、政治參與、敗壞的娛樂及和世界有太多的接觸,都被列入禁制範圍。從內在影響社會的在俗會,變成了一個熱心善會。

為一些在俗會的會友來說,祈禱比關注服務窮人更重要。聆聽靈修講座,替代了把屬神價值帶給俗世。1883年的會規,傾向個人的虔誠多於更廣闊的福音生活觀點。在俗會反映出這時代教會所採取的方法,參加在俗會較為容易;它在人數方面激增,在活力充沛的方濟精神方面卻表現失色。

然而,一般性的陳述不適用於在俗會及教會。教宗良十三頒發了許多具前瞻性的社會諭令,許多團體制定了健全及影響深遠的社會計劃。聖方濟的精神持續地激勵在俗會會友去關心窮人及邊緣人士。許多會友的默觀生活增強了,卻像是一隻失去了咆哮的老虎。在俗方濟人與天主的關係日益密切,但在社會中的角色常是模糊不清和沒有確定性。

二十世紀

時間和成長並不是一潭死水,社會及世界都在發生變化。世界大戰、大蕭條、各式各樣的暴力、越南戰爭、共黨主義獨裁者的倒台、恐怖主義、科技及通訊的發展等等,都對社會影響深遠。聖經研讀、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解放神學、對神學及倫理學的新見解、社會行動、關注全球的窮人及邊緣人士、女性權益、司鐸的短缺、新的教會職務及平信徒的參與等等,都對教會產生深邃的衝擊。1883年的會規,已不足應付世界及教會所面對的挑戰。

普世的會友及在俗會的多個委員會,參與了改寫一部新會規的工作。這項工作經歷多年,第一會、第二會及修規第三會(Third Order Regular)都時常伸出援手。試驗性的規條,經歷不斷的發展及測試。在諮詢工作完成後,一部新會規終於面世。教宗保祿六世在1978年6月24日頒發宗座核准,所以它也被稱為「保祿會規(The Pauline Rule)」。

1978年的會規,從一個聖經及肯定的觀點,公佈在俗會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會友在正義議題上和在處理與信仰生活相關的政治議題上,成為先鋒(第15條),鼓勵以默觀(第8條)為一種和平、喜悅和團體的知覺(第19條)。這部會規賦予在俗會能力,從福音的角度去面對當今世界的問題,為我們這個苦苦掙扎的世界,提供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願景。

評注和詮釋的有效性,勝不過在俗方濟人的熱誠承擔。第一會、第二會及修規第三會的會士,與在俗會會友一起攜手,達致以方濟精神去影響世界的共同目標。

第14條

在俗方濟人與一切善意人士,共同蒙召去建設一個更友愛和更合乎福音的世界,使天主的國能更有效地擴展。

方濟人焦點

1182年* 方濟若翰伯納當尼(Francesco Giovanni Bernadone)生於亞西西。他的父親是伯多祿伯納當尼(Pietro Bernadone),屬崛起的商人階級,以販布為業。他的母親皮卡(Pica),來自法國南方。方濟在聖喬治(San Georgio)的堂區學校接受初等教育,雖不是學者但尚算不俗。

1198年* 正值方濟十六歲時,亞西西的公社攻擊封建貴族的大本營馬焦雷堡(Rocca Maggiore)。內戰使貴族與崛起的商人階級展開對峙,伯多祿伯納當尼是一位商人,嘉勒的家族屬於貴族。

1202年* 亞西西與近鄰的佩魯賈交戰,方濟也參戰。在科勒斯特拉達戰役(Battle of Collestrada),一場血腥的小衝突中,亞西西敗陣,方濟成為戰俘。

1203-4年間* 方濟從獄中被釋放,帶病返家。

1205年* 希望終於來臨,布賴恩的沃爾特(Walter of Brienne)為戰事集結軍隊,方濟立即響應。他才剛到斯波萊托(Spoleto),在夢中獲指示要折返亞西西。這段不明朗的時期,為方濟是一種掙扎。

仍是1205年* 方濟在聖達勉堂(San Damiano)祈禱,發自苦像的聲音對他說:「去,修理我的屋宇!」他於是維修了聖達勉堂和天使的瑪利亞堂,後者通稱為「寶尊(Portiuncula)」,是小兄弟會的搖籃。

1209年* 方濟住在寶尊(意即一小塊地),有些人來加入他的行列。他用聖經的經句撰寫了一部簡樸的會規,蒙教宗依諾森三世口頭核准。他們住在茅廬,乞取食物,看護麻瘋病人,在亞西西附近的城鎮巡迴宣講。伯爾納德(Bernard of Quintavalle)、伯多祿(Peter of Catania)及艾智德(Giles of Assisi)是他最早期的友伴。

1212年* 嘉勒(Clare of Assisi)跟隨了方濟,她深明貧窮夫人(Lady Poverty)。她為方濟運動,注入了特殊的感觸和豐富的洞察力。她建立了一種新穎的團體生活方式,聖達勉堂貧窮女士(Poor Ladies of San Damiano)遂得以成立。

1209-21年間* 在俗會就在此期間成立,方濟亦是在此期間寫了《致眾信友的第一封書信》。1221-1223年間,方濟為小兄弟撰寫了一部較長的會規;此會規遺失後,他撰寫了一部較短的。

1217-19年間* 1217年的寶尊總會議後,傳教士被派遣到不同的國家。1219年,方濟自己和兄弟們前往敍利亞、近東及聖地。他在近東與回教蘇丹卡邁爾(Sultan Melek al-Kamil)會面,為十字軍的戰爭成功地與蘇丹達成和平的方案。他和蘇丹的關係,是友誼性的。

1224年* 方濟於九月間在拉維納(La Verna)山上接受了基督的五傷。他的健康在惡化,眼睛失明,腸臟更出了問題。在這些年間,他撰寫了《造物讚或稱太陽歌》。

1226年* 10月3日星期六的黃昏,方濟與世長辭。他垂死時聽着聖詠41篇,臨終前為《造物讚》添加關於死亡姊妹的一段。他享年四十四歲,正是他悔改後第二十年,安厝於聖喬治堂。1228年7月16日,教宗額我略九世把方濟列入聖人名冊。1230年,遺體遷葬於為他而建成的聖方濟大殿內。

問 題

1. 在培育時期的開始,請盤點一下你的生命。利用反思的時間去做,以下的問題可能有助於你的反思。

*你的父母如何及有甚麼影響了你?你最快樂的回憶是甚麼?你最不快樂的回憶是甚麼?你對其他人、其他種族、其他文化、窮人、富人、病人、傷健人士等,抱有甚麼態度?你如何看待權威人士?你如何評鑑自己目前對耶穌福音的理解?你喜歡做甚麼?你不喜歡做甚麼?下列的事物對你的生命有何影響:教會、聖經、感受、運動、學校、閱讀、社會行動、工作、能力、上癮等?甚麼成功最使你喜悅?甚麼是你最難以處理的?你如何對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領域進行持續培育?

請寫下你的故事,分享你所願意提出的部分。

2. 沒有其他人的協助,接納自我是否可能?請給予理由。

3. 你與方濟生命中的甚麼事件及感受認同?為甚麼?

4. 你為甚麼想加入在俗會?請描述這會如何為你的生命帶來改變?

5. 你會如何為在俗會做出貢獻?

聖經閱讀與反思

*請閱讀聖詠139篇。

*請分享有關這篇聖詠的反思及印象。在閱讀這篇聖詠時,產生了甚麼樣的衝擊?

評論
*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