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stiche web
31 Jul
31Jul

 如果有人問:方濟會神學的起點是什麼?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美善」。 「美善」(拉丁文:bonum)不僅是一個哲學原則,更塑造了我們看待天主、人類、受造界的方式,也引導我們的靈修生活方向。  

天主就是善 
首先,對聖文德而言,「美善」是天主的一個名字。他指出,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天主的兩個名字: 

  • 一個是在《若望一書》(4:8, 16)中:「天主是愛」;
  • 另一個是在《馬爾谷福音》(10:18)中,耶穌對年輕人說:「你為什麼稱我為善?除了天主一位以外,沒有誰是善的。」

 因此,天主的一個名字就是「善」、「美善」(Bonum)。  

創世中的善 
在《創世紀》中,天主每次看見自己的創造,都說「好」: 「天主看了他所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1:31)。 這裡的「好」,在拉丁文聖經中是: 
Et vidit Deus quod esset bonum.(天主看見這是善的) 。
這就是「bonum」——「善」的概念。  

向外溢出的美善 
聖文德進一步指出:天主是「bonum diffusivum sui」,意思是:美善具有自我擴散的特性,是一種願意傾注自身、創造與繁衍的善。 相對地,邪惡傾向於封閉、孤立,並試圖熄滅希望。 因此,天主那無限的美善,以及祂自我擴散的內在動力,正是促使祂降生成人,並以極大謙卑顯現於我們中間的根由。  

善與惡 
從這個觀點出發,聖文德理解了罪惡的本質:罪惡並非一種受造物,也不是一種有實體的力量,它實際上是一種善的缺失privatio boni。 因此,善比惡更真實。 
這種對罪的理解使人對罪人懷有更深的尊重。人犯罪,並非直接因為邪惡或魔鬼的作為,而是因為他沒有選擇,或沒有找到「善」。 這樣的思維對靈修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促使我們專注於尋找善,而不是只停留在對惡的譴責或恐懼之中。 

信德與光 
讓「善」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並不是一種浪漫或天真的夢想,彷彿無視現實的複雜與黑暗;反而,它是一種更成熟、更堅定的信仰表達。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會看到世間的邪惡:戰爭、環境破壞、不公義的制度…… 同時,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的限制與軟弱。 在這黑暗之後,真正需要的是勇氣去再次信賴天主,相信祂是善,而且相信祂的美善可以在一切受造物中被我們觸碰到。 

「美善」的靈修傳統 
由聖方濟開始,經由聖文德、真福若望·董思高(Bl. John Duns Scotus),直到許多方濟會神學家,「bonum」這個概念始終是一個神學與靈修的核心。 難怪從十五世紀開始,方濟會士便常以「平安與美善」(Pax et Bonum)作為彼此問候的方式。 聖方濟在《讚頌天主歌》一文中也這樣祈禱:

Tu es bonus, totum bonum, summum bonum, Dominus Deus vivus et verus.
你是美善,所有的美善,無上的美善,永生且真實的上主天主。


評論
*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