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我們的會規及生活包括了跟隨耶铄基督的足跡。自從祂為我們而成為貧窮之後,我們被召叫在世上。以貧窮與謙透,以陌生人及旅客的身分服事主。在社會及精神的雙方面幅度,活出貧窮來,這是我們獨特及長期的持續工作。
21. 基本上,方濟的貧窮是以福音為根基,並且以為天國而完全擯棄一切,且完全依賴天主的內在態度為先決條件,只有祂是唯一所有美善及財富的根源。但是,方濟的貧窮是以特殊的方式被顯示出來,使得他的福音宣講,為當時代人所接受。中世紀的修道院世界在自己擁有的土地上工作,同時也保障了自己的生活;方濟為自己及弟兄們,不需要擁有財產。他和他的同伴們,在效法基督及其宗徒,為了能自由地去宣講福音,他們開始度著流浪式的生活。他們以為他人工作作為維生的方法,最後的維生求助的方法便是行乞。即使方濟會運動的演變(接受地方、房屋及為弟兄使用的聖堂),方濟仍拒絕成為固定組織的社會結構的一部份;同時,方濟拒絕金錢,並且作為貧窮生活的要求,則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22. 今天我們處於不同於方濟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但仍應保留下貧窮選擇的基本要素。在過去,常因著以徹底的貧窮來描述方濟,因而多少都會產生反對人成為固定性的傾向,我們都被邀請在今天表達這同樣的要求。没有作為財產的土地,中庸的居家環境,以工作來維生及不確定的工作,在今天來說,這都是一般多數人正常的生活環境,並且還有多數人仍生活在不合乎人性生活的環境裡。那麼,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性環境裡,容易找出如何使我們在今天,如同微末的人們一樣生活度日。當我們成為現時生活環境的一部份時,但仍不能去接受任何讓許多我們同人們生活在可憐情況下的組織結構;偕同這些人,我們努力成為被召叫去完全分享基督救援的新社會的酵母。(參閱:羅11:12)
23. 如果我們學習如何以這樣的方式來生活,我們面對生產及消費的社會時,將能夠扮演挑戰者的角色。沒有財產,以最為簡樸、謙遜及有尊嚴的工作方式而生活,拒絕向人云亦云的、在心中只有消費的社會習俗抵頭時,我們將給予物質的真正意義,這樣就會讓我們更加接近窮人、社會邊緣的人們,以及那些在富裕的社會中找不到任何意義、我尋更為自由及少有阻礙的人們。
24. 我們的福音貧窮也包合了分享。不但在我們自己人中間,並且也試圖去幫助有急需的人們,無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財富,我們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藉著我們所選擇的貧窮而免淤懼怕,愉快地生活在以天主的許諾為基礎的希望,我們將能夠給我們時代的人們作證,作證說這個世界有一個超越世界本身的意義,•並率引這個世界走向未來,這未來便是耶穌基督。
25. 在《萬物讚頌歌》裡,我們將這個弟兄的友愛,延伸到了在今日因著貪婪及不負責的工業化生產及消費社會而受到威脅的萬物身上。我們需要人性化這個我們白白由天主的愛而接受的地球,讓地球完全被弟兄友愛化而為所有的一切服務。當我們說出我們如此行事的態度的理由時,我們將會答覆了我們時代的偏見:萬物在給予它意義的愛内有其根源,這個意義便要所有的人聚集在基督的四周,因為世界是藉著祂及為了祂而被造成的。